打這篇網誌究竟算是未雨綢繆呢? 有感而發?還是無病呻吟呢? 因為主要想抒發的是小孩教育,對於自己連懷孕都還沒有就在想這件事情,其實是有點多餘的.....@@...但也因為剛好最近不管是看到朋友FB上面的討論或是新聞題材,都讓我不禁去思考這一類的問題.畢竟,女生多少都會幻想以後有小朋友時,自己會不會是個好母親吧!!

 

話說W小姐前陣子因為剛生了小孩的關係,最近也非常注意所謂的教育議題.他在FB貼了篇教育性質的文章,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文章內容主要是一位學者,他不斷的希望孩子可以多元正向的學習而非被補習班或是所謂的分數吞沒童年.不少已有小朋友的朋友們熱烈回覆W小姐在FB上的這篇文章,但大多數都表示,過去剛生小孩時,都是抱著這樣的衷旨,然而在小孩越來越大,上了小學國中後,開始在意孩子的功課有沒有做完,考試有沒有考好這些與他們原先本意不一樣的事情.所以,結論是:知行易難?

 

大家討論的話題讓我開始回想了很多.那些逃離考台灣研究所噩夢的日子,在念碩士時指導教授的肯定,以及要坐在教室考三個小時多益的痛苦…, 而這些點點滴滴的回憶 ,會不會讓我在未來堅守要讓小孩完整人格發展的理念而不被社會制度和眼光影響?就算我堅守住了,還在學習階段的小孩,又會在這種社會價值觀的環境裡全身而退嗎?如果今天小孩哭著回來說因為他沒有補習,或是他花時間去打球而沒有把老師規定的課文抄兩遍,平常分數很低,是全班最後一名,還在學習階段的他,自尊心可以不受損嗎? 他也有辦法理解與這個教育環境相違背並不是他的錯嗎?或者是說在與老師觀念不同時,要怎麼讓小孩去拿捏尊師重道跟堅持自己理念的那個平衡?如果今天對老師說話都叫做報告而不是討論,對種統說話沒站起來就是大逆不道,那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就算成績好,心靈建全嗎?如果連有判斷能力的大人都在耳濡目染下被洗腦了,那更遑論是還在成長摸索的小孩呢?

 

雖然現在台灣的教育不斷的強調創造多元學習,但坦白說,若今天體育,美術....等等這些科目不考試,不給分數,還有多少家長會重視? 如果觀念沒改變,再怎麼改變制度,不也只是讓成績惡夢換種形式出現嗎? 我不否認課業名列前茅是一項令人羨慕的事,畢竟那數據化了小朋友的某種能力.但是每個不一樣性質的小朋友,都可以透國同樣的考試方式表現出他們自己的能力嗎? 或者是說,如果今天一個小朋友在籃球,或是演講上面表現優秀,大人們給的肯定會跟考試考第一名一樣多嗎

 

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某個英文認證考試,由於某種因素可能取消或是改變形式,導致家長和學童的不滿.其中一個學童,被記者訪問到後,不滿的表示"如果不用考,那我念這麼多英文幹嘛."我無法形容我聽到時是有多麼的震撼,才一個小學的孩子,是家長還是老師,或是社會給了他這樣的觀念!!當下我好想衝到那小孩子的面前,用力的搖醒他,告訴他"念英文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你自己!! 為了你自己!! 為了你自己!!"  我心裡認定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在於分數的高低,而是他們對於自我價值是否認同,是否有自己探索和提升的能力,不管是在考試,還是在其他學習上.

 

嚴長壽曾在某本書中引用過一個真實例子:過去在個貧窮中國的農村中,有一個貧困的家庭兒子相當聰明,很會念書,因此特別受到父親和村民們的關注.即使父親很窮困,仍想盡辦法想籌機票送兒子去美國念大學.這兒子去了美國念大學後,由於過度打工來賺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在許多科目被擋掉後面臨退學的命運.然而這兒子無法面對父親得知這消息的失望和村民指指點點,更無法回國,所以隱瞞了這事實,繼續讓父親以為他仍在美國苦讀.很快的,四年過去了,這位中國父親開開心心的跟其他村民籌到了他去美國參加他兒子畢業典禮的機票,但這孩子,在無法面對父親即將發現的壓力,選擇在畢業典禮的前一天,爬上學院的頂樓,一躍而下………

 

書裡面沒有提到孩子走了沒,或是父親有沒有發現事實,但光看文字敘述,那種難過感是一波一波襲來.我無法想像那孩子是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和痛苦而必須選擇往下跳,也無法去想像痛失愛子的父親老淚縱橫的畫面. 最原始的教育,不就是讓孩子知道,就算你不優秀,就算你與社會的價值觀不一樣,就算眾人對你指指點點,....爸媽還是愛你. 如果我們因為小孩違背了我們的期望,而有條件式的表達我們的愛,那孩子在無法達到大人的要求下,他會是什麼樣程度的恐慌?

 

在基於無條件的愛上,如何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也是教育中的藝術.當然我不是所謂的教育專家,但我相信凡事都要從觀念改變.拿幾年前很紅的新光大道為例子,某位選手,在總決賽時面對鏡頭表示"如果,我失敗了...@#$%...." 坦白說我當下並沒有聽完他說的話,我就進入了沉思. 怎麼讓孩子去體認到,這些不叫失敗,這些只是挫折.生活本來就有高有低,沒有走到盡頭,都不能稱為失敗.就算走到盡頭,失敗也不是由單一的意像就可決定. 既然沒有失敗,我們又是否可以將每個挫折視為像是戰士身上的傷疤,而那些傷疤都是勇敢的記號.

 

需要教育挫折的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這幾天熱騰騰的新聞:"一位國中女孩告白學長被拒,自殘後被家長發現.校方帶著男還到女方家中道歉,被女方父親毆打." 先不論那位學長在拒絕時是否有參雜羞辱或是情色的字眼,該名家長其實最該注意到的,應該是怎麼培養自己寶貝女兒的抗壓性,自我肯定,和面對挫折的能力.外面的世界永遠有所謂的壞人,如果真正愛孩子,就培養他的樂觀,培養他的興趣,培養他的自信,培養他面對不如意時怎麼去調事的能力.當然說比做簡單,但有觀念願意去嘗試就是多個機會.

 

講到這邊,在米國待了幾年,我特別喜歡米國人的有自信.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很有自信,但是以比例上來說,亞洲人偏謙卑,有八分滿時,只會表是六分.米國人,八分滿時,總是愛講成十分,甚至破表.而我認為,自信,只要不是過度自戀,是人生旅途上很好的禮物.記得還在米國念書的時候,心血來潮,跑去跟個黑人老師學跳舞.因為是學校開的課程,所以沒有所謂程度分班.我那時候被站在我前方的那個米國女生的舞姿嚇到.真是.......有夠醜的!!! 我當下心裡大驚,我在台灣交了這麼多人跳舞,還沒看過這麼醜的舞姿.也許那米國女生也沒有醜到極點,但是他每個好笑的move,他都是級近誇大的擺動.但我也發現到,即使他跳得不能再醜了,他仍然很有自信的照鏡子,滿足的笑. 其實回頭想想,台灣有這麼醜舞姿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只是他們似乎也都認為自己身體協調能力不佳,所以動作極小化.但在米國,大部分的人對於這方面都是挺有自信的,只要我開心,不干預到別人,我不管其他人對我的眼光, just do myself. 坦白說,我很admire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文化.

 

對啦,我知道我很好笑,一個連懷孕都還沒開始的女生就開始想這些教育啦,培養啦,自信...等等的問題.但其實自己一路走來,內心其實是充滿感觸. 我一直到念完書回台灣後,才打從心裡認定我自己的價值. 打從心裡覺得自己跟台大畢業的一樣優秀,只是之前的那些老師們瞎了眼!! (哈~~趁機偷罵一下人) 老公說他以前小時候被送去加拿大,其實也是因為調皮搗蛋,不符合當時台灣教育的期望. 現在看看老公, 覺得他有著與我看事不一樣的觀念, 有著自己的自信. 他的優秀, 處處看得到. 如果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在教育他時,我希望我可以記得過去種種美一條自己走過的路,讓他打從心裡肯定自己,不管外在怎麼給他打分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TLEP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